南巖寺 由佛窟、放生池、牌坊及石雕群四部分組成。距320國道3公里。南巖佛窟三面紅巖環(huán)繞,佛窟寬70米,高30米,進深30米。南巖佛窟是一座國內(nèi)最大的自然洞窟中開鑿的佛教石窟。洞內(nèi)存石龕40座,摩崖石刻10余處,依巖環(huán)列成半圓形,龕內(nèi)雕塑有釋迦牟尼、文殊、普賢、觀音大士、十八羅漢等佛雕以及寶塔等造型。此處遠在晉代,就有僧人在此修行,依穴建寺;唐元和年間(827-835)僧人神曜重修,并在石壁上始鑿石龕;宋嘉定年間(1208-1224)邑人王元建殿門、堂廡、鐘樓及架橋之亭,又續(xù)鑿石為諸佛像;元至正年間(1341-1368)僧人嗣正再修;明崇禎年間(1628-1644)重修;清康熙五年(1666)僧人圓修增修;道光八年(1828)僧人義林募款修神像;咸豐三年(1853)僧人空凡重修堂房和廂房。民國年間也再度維修,香火一度鼎盛,為名揚江南的千古名剎。1951年僧人離寺返俗。1999年,經(jīng)省文化廳批準,弋陽縣人民政府對南巖寺進行整體修復,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南巖自然石窟群 南巖景區(qū)在16平方公里的主景區(qū)內(nèi),有23座石窟,其中最大的達到1502平方米。1000平方米以上的石窟有9個,最小的也有100多平方米,實屬全國罕見。這里原來是一處內(nèi)陸湖盆地,隨燕山運動發(fā)生過一次造山運動,形成了一個小盆地,紅碎巖長期沉積后,由于中生代燕山運動的加劇,地殼不斷上升,隆出地面,形成了座座饅頭狀的山峰。經(jīng)風化、溶蝕作用,形成了今天南巖景區(qū)自然石窟群。先后有僧人建立了南巖寺、龍門巖寺、雙巖寺等。
仙女坪 往南巖山頂攀登,途中有一片如茵的草坪。相傳每逢中秋佳節(jié),玉帝的七位女兒都要化蝶來到這里游玩,直到天鐘敲響的時刻,七位仙女才戀戀不舍離去,故稱“仙女坪”。
龍源峽 仙女坪草坪上,點綴著一叢叢灌木,盛開著美麗的蝴蝶花,傳說是七仙女的化身。登上南巖峰頂,極目遠眺,是連綿不斷起伏的山巒。山坳之間形成一條長長的九十九道彎的峽谷,谷內(nèi)有流水潺潺,是流向龍門湖的源頭之水,故稱“龍源峽”。龍源峽綿延數(shù)里,像一條巨龍蜿蜒起舞。